<b id="adowh"><abbr id="adowh"><ul id="adowh"></ul></abbr></b>

<th id="adowh"></th>
    1. <b id="adowh"></b>
      <dfn id="adowh"></dfn>
      <small id="adowh"><em id="adowh"><var id="adowh"></var></em></small>
        <b id="adowh"><menuitem id="adowh"></menuitem></b>
        <del id="adowh"><form id="adowh"></form></del>

        會員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兒科 > 小兒外科疾病

        小兒體液平衡的特點和液體療法

        2014-04-11 09:23:41  

            體液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保持體液平衡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正常人體液的平衡依賴于神經、內分泌、肺,尤其是腎臟等系統或器官的調節(jié)。體液平衡包括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度和滲透壓的正常。在小兒由于器官的發(fā)育尚不成熟,體液占體重比例較大等生理特點,其調節(jié)功能極易受疾病和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體液平衡失調。所以,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在兒科臨床中非常常見,液體療法也是兒科治療的重要內容。

        一、小兒體液平衡的特點

            (一)小兒體液總量及分布

            體液由細胞內液及細胞外液組成,后者包括血漿和間質液。年齡愈小,體液總量相對愈多,主要是間質液比例較高,而血漿和細胞內液的比例與成人相近,體液總量在新生兒為80%,年長兒為65%,成人為60%。

                           

        不同年齡的體液分布(占體重的% 

        年齡 

        體液總量 

        細胞外液 

        細胞內液 

        血漿 

        間質液 

        足月新生兒 

        80

        5

        40

        35

        1 

        70

        5

        25

        40

        214 

        65

        5

        20

        40

        成人 

        5560

        5

        1015

        4045

           

         

        (二)體液的電解質組成

            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的電解質組成有顯著差別。細胞外液電解質以Na+Cl-、HCO3-為主,其中Na+量占細胞外液陽離子總量的95%以上,對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起主導作用。細胞內液以K+、Mg2+、HP042-和蛋白質離子為主,其中,K+78%,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

            小兒體液中電解質的組成與成人相似,但生后數天內血鉀(57mmol/L)、血氯(104112mmol/L)值較高;血碳酸氫鹽(2123mmol/L)較低,早產兒可低至12mmol/L。新生兒生后數天排H+能力差,加上尿中磷酸鹽值低,也限制了H+經尿排出,因此容易出現酸中毒,尤其是代謝性酸中毒。剛出生時新生兒血鈣、磷值較母血值高,血鈣增高可能由于鈣自母體主動向胎兒轉移,血磷增高可能與胎兒相對的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有關。出生后不久血鈣開始降低,而血磷值仍高,以后逐漸降低。新生兒血鈉偏低。

            (三)水代謝特點

            1.水的需要量  正常人體內水的出人量與體液保持動態(tài)平衡。每日需水量與熱量消耗成正比。由于小兒消耗熱量相對較高,水的需求按體重計算要高于成人。

        小兒每日水的需要量

        年齡(歲)

        需水量(ml/kg

        年齡(歲)

        需水量(ml/kg

        <1

        120160

        49

        70110

        13

        100140

        1014

        5090

           2.水的排出  機體主要通過腎臟途徑排出水分,其次為經皮膚和肺的不顯性失水和消化道糞便排水,極少量(約0.3%0.5%)儲存體內供組織生長所需。小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和早產兒成熟度低,體表面積大,呼吸頻率快,通過皮膚和肺蒸發(fā)的不顯性失水量較多。

                             小兒不顯性失水量

        年齡分期

        每小時不顯性失水量

        年齡分期

        每小時不顯性失水量

                      (ml/kg)

                       ml/kg

          早產兒

                    2.02.5

        幼兒

                         0.60.7

         足月新生兒

                   1.01.6

               兒童

                        0.50.6

          嬰 兒

                   0.81.0

         

         

            3.水交換率  小兒由于新陳代謝旺盛,排泄水的速度也較成人快。年齡愈小,出入水量相對愈多。嬰兒每日水的交換量為細胞外液的1/2,而成人僅l/7。嬰兒水的交換率比成人快34倍。所以,小兒尤其是嬰兒對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在病理情況下,如果進水不足而水分繼續(xù)喪失,將比成人更易發(fā)生脫水。

           4.體液平衡調節(jié)功能  腎臟的濃縮和稀釋對體液平衡的調節(ji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腎功能正常時,水分攝入多,尿量較多。術分入量少或有額外的體液丟失,機體可通過調節(jié)腎功能、提高尿比重、減少尿量的方式來排泄體內的代謝廢物,最終使水分丟失減少。小兒的腎臟功能不成熟,年齡愈小,腎臟對體液平衡的調節(jié)作用也愈差。嬰兒腎臟只能將尿滲透壓濃縮至700mOsm/L。(比重1.020),每排出1mmol溶質時需帶出1.02.Oml水;而成人的腎臟濃縮能力可使?jié)B透壓達到1400mOsm/L(比重1.035),只需0.7ml水即可排除1mmol溶質。因此,小兒在排泄同量溶質時需水量較成人為多,尿量相對較多。當水入量不足或失水量增加時,易超過腎臟濃縮能力的限度,發(fā)生代謝產物滯留和高滲性脫水。小兒腎臟的稀釋能力相對較好,在出生l周時可達成人水平。但由于腎小球濾過率低,因此,水的排泄速度較慢,當水分攝入過多時易導致水腫或低鈉血癥。

            另外,由于小兒腎臟排鈉、排酸、產氨能力差,也容易發(fā)生高鈉血癥和酸中毒。

        二、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是指由于水的攝入量不足和丟失過多引起的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量的減少。脫水時除水分丟失外,還同時伴有鈉、鉀和其他電解質的丟失。評定脫水時要注意脫水程度及性質。

            (一)脫水程度

            指患病后累積的體液丟失量。以丟失液體量占體重的百分比來表示。臨床上主要根據前囟、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尿量和循環(huán)情況評估脫水程度。不同性質的脫水其臨床表現不盡相同,現以等滲性脫水為例說明。

            1.輕度脫水  失水量約為體重的5% (50ml/kg);純壕癫,略有煩躁不安,皮膚干燥,彈性尚可,眼窩和前囟稍有凹陷,哭時有淚,口唇略干,尿量稍減少。

            2.中度脫水  失水量約為體重的5%10%(501OOml/kg)。患兒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皮膚蒼白、干燥、彈性較差,眼窩和前囟明顯凹陷,哭時淚少,口唇干燥,四肢稍冷,尿量明顯減少。

            3.重度脫水  失水量約為體重的l0%以上(100120ml/kg);純撼手夭∪,精神極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膚發(fā)灰或有花紋、干燥、彈性極差,眼窩和前囟深凹陷,兩眼凝視,哭時無淚,口唇極度干燥,因血容量極度減少而出現休克癥狀如心音低鈍、脈細速、血壓下降、四肢厥冷、尿量極少或無尿。

            (二)脫水性質

            脫水時尚有電解質的喪失,根據水與電解質丟失的比例不同而出現體液滲透壓的不同改變。鈉是決定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成分,所以臨床根據血清鈉的水平將脫水分為等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和高滲性脫水三種。其中以等滲性脫水最常見,其次為低滲性脫水,高滲性脫水少見。

            l.等滲性脫水(isotonic dehydration)指水和電解質成比例丟失,血漿滲透壓正常,血清鈉為l30150mmol/L。丟失的體液主要是細胞外液。多見于急性腹瀉、嘔吐、胃腸引流、腸瘺所致的脫水。

            2.低滲性脫水( hypotonic dehydration)電解質的丟失在比例上較水分多,血漿滲透壓較正常低,血清鈉<130mmol/L。多見于營養(yǎng)不良伴慢性腹瀉,腹瀉時補充過多的非電解質液體,反復使用利尿劑的患兒。由于細胞外液低滲,使水從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導致細胞外液量進一步減少和細胞內水腫。臨床特點是脫水性狀較等滲性脫水更為嚴重。神經細胞水腫者,可出現頭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

            3.高滲性脫水( hypertonic  dehydration)脫水時電解質的丟失在比例上較水分少,血漿滲透壓比較高,血清鈉>150mmol/L。常由于鈉鹽的攝入過多(口服或靜脈補入含鈉溶液過多),發(fā)熱、大量出汗水分丟失過多,垂體性或腎性尿崩癥和使用大量的脫水劑引起。細胞外液呈高滲狀態(tài)后,細胞內液進入細胞外液出現細胞內脫水,血容量得到部分補償,故在失水量相等的情況下,其脫水征比其他兩種類型輕。臨床表現為口渴、發(fā)熱、皮膚黏膜干燥、煩躁不安,重者有幻覺、昏睡、抽搐等。

        酸堿平衡的紊亂

            正常人血液的pH維持在7.357.45(平均7.4)的范圍內。pH<7.30為酸中毒,pH>7.45為堿中毒。細胞外液的pH相對穩(wěn)定,主要依靠血液中最重要的一對緩沖物質,即[HCO-3][H2CO3],正常[HCO-3]/[H2CO3]的比值為20/1,肺通過排出或積存CO2來調節(jié)血液中碳酸的濃度,而腎則負責排酸保鈉。當肺呼吸功能障礙使CO2排出少或過多而使血漿中[H2CO3]的量增加或減少時,從而引起的酸堿平衡紊亂,稱為呼吸性酸中毒或堿中毒;因代謝紊亂使血漿中[HCO-3]的量增加或減少而產生的酸堿平衡紊亂,則稱為代謝性酸中毒或堿中毒。發(fā)生酸堿平衡紊亂時,通過肺、腎的調節(jié)使[HCO-3]/[ H2CO3 ]維持在20/1,稱為代償性酸中毒或堿中毒;如果[HCO-3]/[ H2CO3 ]不是20/1,則稱為失代償性酸中毒或堿中毒。

            ()代謝性酸中毒

            代謝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由于[HCO-3]丟失或[H+]增加所致,是兒科最常見的酸堿平衡紊亂。產生原因:①體內堿性物質大量丟失,如腹瀉、低位腸梗阻、腎小管酸中毒;②酸性物質攝入過多,酸性代謝產物產生過多或排出障礙,如饑餓性酮癥、糖尿病酮癥、休克、心跳驟停,攝入過多氯化鈣、氯化銨等酸性物質。

            1.臨床表現  輕癥酸中毒被原發(fā)病所掩蓋,僅表現呼吸稍快;重癥的酸中毒表現為呼吸深快(有時呼出酮氣味)、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不安,口唇可呈櫻紅色。新生兒和小嬰兒因呼吸代償功能差,酸中毒時呼吸改變不典型,僅表現精神萎靡、拒食和面色蒼白。根據血液[HCO-3]的測定結果,臨床將酸中毒分為三度:輕度酸中毒(1318mmol/L)、中度酸中毒(913mmol/L)、重度酸中毒(<9mmol/L)。

            2.治療

            (1)針對病因治療:輕癥患兒經原發(fā)病處理后,酸中毒可自行代償。中度以上酸中毒需輸入堿性溶液方可糾正。

            (2)糾正酸中毒:當血氣分析pH<7.3時,主張靜脈補償堿性液體。大多首選碳酸氫鈉,補充堿性液體可根據血氣測定結果按公式計算,堿基需要量(mmol)=(22-測得HCO-3 mmol/L)×0.6×體重(kg);或堿基需要量(mmol)=-BE ×0.3×體重(kg)。一般先給予計算量的l/2,然后根據治療后情況決定是否繼續(xù)用藥。如情況緊急或測定結果尚未出來之前,可暫按提高血漿[HCO-3]5mmol/L計算給予5%碳酸氫鈉每次5ml/kg,或1.4%碳酸氫鈉每次20ml/kg,以后根據治療反應及實驗結果再決定是否重復用堿性藥物。由于機體的調節(jié)作用,大多數患兒只需給足總需要量即可恢復。在靜滴4小時后,應再次復查血氣,以決定是否繼續(xù)用藥。新生兒、缺氧、休克和肝功能不全不宜使用乳酸鈉。

            ()代謝性堿中毒

            代謝性堿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是由于[H+]喪失或[HCO-3]增加所致,多見于以下原因:①過多的氯離子丟失,如嚴重嘔吐及胃液引流、高位腸梗阻;②應用過多的碳酸氫鈉或利尿藥,使水、Na+、Cl-排出增加,[HCO-3]濃度增加;③各種原因低血鉀:血鉀降低,細胞內K移出,Na+H+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外液H+降低,形成低鉀性堿中毒。

            l.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為呼吸淺而慢、頭痛、煩躁、手足麻木,低鉀血癥和血液中游離鈣降低導致手足抽搐。

            2.治療

            (l)治療原發(fā)病,停用堿性藥物。

            (2)糾正堿中毒:輕度者可補充生理鹽水或糾正低鉀血癥即可,重癥者(pH>7.6;HCO-3 40mmol/L; Cl-85mmol/L)可給予氯化銨治療。氯化銨補充量(mmol)=(測得的HCO-3 -22)mmol/L×0.3×體重(kg),先給計算量的l/21/3, 配成0.9%的等滲溶液靜脈滴注;或給予0. 9% NH4Cl靜滴,按3ml/kg可降低HCO-31mmol/L計算。肝、腎功能不全和合并呼吸性酸中毒者禁用,有低血鈣者補充鈣劑。

            ()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是由于通氣功能障礙使體內CO2積蓄和H2CO3增多而導致pH降低。其原因有:①呼吸道疾病致氣道阻塞或影響氣體交換,如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肺內異物吸入等;②神經或肌肉病變引起呼吸肌麻痹,如多發(fā)性神經根炎、低鉀血癥等;③呼吸中樞抑制,如腦炎、腦膜炎或麻醉藥用藥過量;④呼吸機應用不當導致CO2潴留。

        1.臨床表現  常被原發(fā)病所掩蓋,有乏力、氣促、發(fā)紺、胸悶,缺氧癥狀突出。

            2.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排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氣和換氣功能。重癥患兒可考慮作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或用呼吸機。呼吸中樞抑制者,可酌情應用呼吸興奮劑。

            (四)呼吸性堿中毒

            呼吸性堿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由于肺換氣過度,體內CO2丟失過多,血漿中H2CO3減少,pH升高。其原因有:①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外傷;②通氣過多:如長時間劇烈爭吵,高熱呼吸增快;③在使用人工呼吸機時呼吸過頻、通氣量過大,C02排出過多。

            1.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呼吸深快,其他癥狀與代謝性酸中毒相似。

            2.治療  以治療原發(fā)病為主,呼吸改善后,堿中毒可逐漸恢復。有時吸入含5%CO2的氧氣可改善癥狀。有手足抽搐者給予鈣劑。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酸中毒

            為常見的混合型酸中毒。由于通氣障礙使CO2潴留,同時常合并缺氧、進食量少、發(fā)熱等使體內乳酸、酮體等酸性代謝產物積聚,導致[HCO3-]減少,使之pH進一步降低。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先除去引起混合性酸中毒的原因,保持氣道通暢,加速潴留CO2的排出,并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電解質的紊亂

            鉀平衡紊亂:當血清鉀低于3.5mmol/L時為低鉀血癥(hypokalemia),當血清鉀濃度高于5.5mmol/L時為高鉀血癥(hyperkalemia)。但鉀主要存在于細胞內,因此測得細胞外液的鉀值不能代表體內總鉀含量。

           (一)低鉀血癥

            1.病因

          (l)鉀的攝人量不足:如長期不進食或進食少,靜脈補液補鉀不足。

          (2)消化道丟失過多:如頻繁嘔吐、腹瀉、胃腸道引流。

          (3)腎臟排鉀過多:長期應用排鉀利尿劑,腎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綜合征,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醛固酮增多癥等。

          (4)鉀分布異常:如家族性周期性低鉀性麻痹或糾正酸中毒過程中,大量的鉀進入細胞內導致血清鉀驟降。

            2.臨床表現  低鉀血癥的癥狀取決于失鉀的速度以及血內其他電解質成分的改變。

            (l)神經肌肉系統:興奮性降低,表現為肌無力,當血清鉀<3mmol/L時肌肉無力,<2.5mmol/L時肌肉癱瘓,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嚴重時可出現呼吸肌癱瘓。

            (2)胃腸道系統:惡心、嘔吐、腹脹、腸鳴音減低、腸麻痹等。

            (3)心血管系統:心臟肌張力降低,收縮無力,臨床表現為心臟擴大、心音低鈍、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纖顫、心力衰竭、猝死。心電圖早期改變?yōu)?span lang="EN-US">T渡降低、變寬、雙向或倒置,然后出現ST段降低、Q-T間期延長、U波出現。

            (4)腎臟:低血鉀使腎臟濃縮功能下降,尿量增多,遠曲小管排鉀減少、排H+增多,導致低血鉀性堿中毒。

            3.治療  低血鉀的治療主要為補鉀,積極治療原發(fā)病。一般每天可給鉀3mmol/kg,嚴重低鉀者可給46mmol/kg,均勻分配于全日靜脈輸液中,濃度一般不超過0.3%(新生兒0.15%0.2%)。由于細胞內的鉀濃度恢復正常要有一個過程,因此糾正低鉀血癥需要有一段時間。每日靜脈滴入鉀的總量、不應少于8小時,切忌將鉀鹽靜脈推入,否則導致高鉀血癥,危及生命。腎功能障礙無尿時影響鉀的排出,此時補鉀有引起高血鉀的危險,必須見尿補鉀。當病情好轉或輕度低鉀血癥時,可采用口服補鉀。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鉀鹽,當飲食恢復至正常飲食的一半時,可停止補鉀。

            (二)高鉀血癥

            1.病因

            (1)鉀攝入過多:靜脈補鉀過多過快,或輸入大量青霉素鉀鹽、久存庫血。

            (2)腎臟排鉀減少:腎衰竭、腎小管酸中毒、骨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3)鉀分布異常:重度溶血及嚴重刨傷,使鉀由細胞內轉移到細胞外。

            2.臨床表現

            (l)神經肌肉系統:興奮性降低,表現為精神萎靡、嗜睡、軀干和四肢肌肉無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時出現弛緩性癱瘓、尿潴留。

            (2)心血管系統:心肌收縮無力,心率減慢,心律失常,可出現心室顫動,甚至心搏停止。心電圖出現T波高尖、P-R間期延長、QRS波增寬、室性自主節(jié)律等。

            3.治療  停用所有含鉀藥物或食物,提供足夠熱量防止內源性蛋白質分解釋放鉀。高血鉀治療可采用以下措施:

            (1)促使鉀向細胞內轉移:堿化細胞外液,快速靜脈應用5%碳酸氫鈉35ml/kg(一般不超過lOOml)或葡萄糖加胰島素(0.51g葡萄糖/kg,每3g葡萄糖加1單位胰島素)。

            (2)拮抗高鉀對心肌的毒性作用:lo%葡萄糖酸鈣0.5ml/kg在數分鐘內緩慢靜注,起效后改用10%葡萄糖酸鈣l020ml加入10%葡萄糖l00200ml靜脈滴注。

           (3)加速排鉀:排鉀利尿劑如呋塞米,陽離子交換樹脂保留灌腸或腹膜、血液透析。

        三、液體療法

           液體療法是兒科醫(yī)療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恢復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補充部分熱量,保證機體的正帶生理功能。由于體液失衡的原因和性質非常復雜,在制定補液方案時必須全面了解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資料及患兒的個體差異,確定合理、正確的輸液量、成分、順序及速度。液體療法包括口服補液與靜脈補液。補充的液體有三部分:累積損失量、繼續(xù)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口服補液法適用于中度以下脫水患兒,詳見口服補液。靜脈補液法適用于嚴重嘔吐、腹瀉伴中、重度脫水的患兒,目的是快速糾正脫水及電解質平衡紊亂。

          在靜脈補液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到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鹽后糖、先濃后淡、先快后慢)及兩補(見尿補鉀、驚跳補鈣)原則,現以小兒腹瀉脫水補液為例制定第一天的液體療法。其他原因脫水視情況而調整,不可機械照搬。

            (一)定輸液量(定量)

            根據脫水程度決定,包括累積損失量、繼續(xù)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三方面。

            1.累積損失量  可根據臨床檢查結果來評估,一般而言,嬰兒期重度脫水損失的液體1OO150ml/kg,中度脫水損失液體501OOml/kg,輕度脫水損失液體50ml/kg,嬰兒期以后不同程度的累積損失量補充較上述量減少l/31/2。如患兒發(fā)病前曾測體重,可根據患病時所測得的體重算出丟失水量。

            2.繼續(xù)損失量  以腹瀉為例,大便量的精確計算最好稱每塊尿布排便前后的重量,但一般難以做到。一般以每日大便量l040ml/kg計算。引流液的損失可根據記錄量。

            3.生理需要量  按每消耗418kj(1OOkcal)能量需要120150ml水計算,禁食時基礎代謝需要熱量為6080kcal/kg,故每日生理需要量是6080ml/kg。年齡越小,生理需要量越多。

            上述三項合加即第一天補液總量,輊度脫水為90120ml/kg,中度脫水為120150ml/kg,重度脫水為150180ml/kg。

            (二)定輸液性質(定性)

            根據脫水性質決定輸液種類。原則是先補充電解質,后補充糖液。一般情況下累積損失為等滲性脫水補充2/3或等滲含鈉溶液(簡稱等張或2/3張);低滲性脫水補充1/22/3等滲含鈉溶液(簡稱l/22/3張);高滲性脫水補充l/31/5等滲含鈉溶液(簡稱l/31/5張)。繼續(xù)損失量按l/21/3張含鈉液補充,生理需要量補充1/41/5張含鈉溶液。以上三項總合并即第一天需補充的液體性質:低滲性脫水補2/3張含鈉液,等滲性脫水補1/2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補1/3張含鈉液。如臨床上難以確定脫水性質時,可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高滲性脫水時細胞內有氯潴留,補氯的量要少一些。

            (三)定輸液的速度(定速)

            原則是先快后慢,見尿補鉀,補液總量的l/2(相當于累積損失量)應在頭812小時內補完,輸入速度為每小時812ml/kg;余下液體(即生理需要量和繼續(xù)損失量)于1216小時內補充,速度為每小時5ml/kg。記錄最近一次排尿時間及尿量,以便考慮是否及時加入鉀鹽。對低滲性脫水糾正速度可稍快,高滲性脫水補液速度要放慢。因處于高滲狀態(tài)的神經細胞內的鈉離子未排出之前,輸入水分過多,可致神經細胞水腫而引起驚厥,病情惡化。若患兒有循環(huán)衰竭、休克則應首先進行擴容,用2:1等滲含鈉液(2份生理鹽水:l1.4%碳酸氫鈉)20ml/kg(總量不超過300ml),于3060分鐘內靜脈推注或快速滴注,改善有效循環(huán)血量和腎功能。擴容所用的液體需在總補液量中扣除。

            (四)糾正酸中毒

            輕度酸中毒一般無需另行糾正,輸液中已經含有一部分堿性液體,隨著循環(huán)與腎功能改善,酸中毒即可糾正;中度以上酸中毒要注意糾正,具體方法見代謝性酸中毒治療內容。

        (五)補鉀

            原則為見尿補鉀,不能靜脈推注,具體見低鉀血癥內容。150ml/kg,

            (六)補鈣、鎂

            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患兒補液過程中易發(fā)生手足搐搦,可用10%葡萄糖酸鈣510ml,加等量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靜脈滴注,必要時可重復使用。補鈣后手足搐搦不見好轉而加重時要考慮低鎂血癥,可測定血鎂濃度,同時用25% MgS04,每次0.10.2ml/kg深部肌內注射。

           第二天的補液量需根據病情估計脫水情況來決定,一般需補充繼續(xù)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四、液體療法中幾種常用的溶液

            溶液中電解質所產生的滲透壓稱為張力。與正常血漿滲透壓相等時為1個張力即等張,低于血漿滲透壓為低張,高于血漿滲透壓為高張。常用液體可分為電解質溶液與非電解質溶液。其中非電解質溶液常用葡萄糖液,葡萄糖液雖也有滲透壓,但輸入體內后葡萄糖液逐漸氧化成水與CO2或轉化為糖原貯存,液體的滲透壓也隨之消失,因此,葡萄糖液常視為無張力液體。

            (一)非電解質溶液

            常用的為5%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為等滲溶液,10%葡萄糖溶液為高滲溶液,兩者僅用于補充水與部分熱量,不能起到維持血漿滲透壓的作用。

            (二)電解質溶液

            用于補充體液容量,糾正體液滲透壓、酸堿平衡與電解質紊亂。

            1.氯化鈉溶液

            (1)0.9%氯化鈉溶液(生理鹽水):為常用的等滲溶液,兒科臨床常與葡萄糖溶液混合后應用。因1OOOml生理鹽水含Na+Cl-154mmol/L,此與血漿中Na+142mmol/LC1-103mmol/L相比,CI-的含量比血漿含量高l/3。若完全輸入生理鹽水可致血氧增高,尤其在酸中毒情況下,可造成高氯性酸中毒。因此,常將2份生理鹽水與1份堿性液相配,使溶液中的Na+Cl-的比例達3:2,與血漿成分相接近。

            (2)復方氯化鈉溶液(林格溶液):除氯化鈉外,尚含少量K+Ca2+,其作用及缺點與生理鹽水相似,但大量輸注不會發(fā)生稀釋性低血鉀和低血鈣。

            (3) 3%氯化鈉:每毫升含Na+ 0.5mmol/L,用于治療明顯的低鈉血癥。如果輸入量不受限制,可稀釋成1.5%的濃度。

          2.堿性溶液  用于糾正酸中毒,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l)碳酸氫鈉:直接補充緩沖堿,糾正酸中毒的效果迅速,但有呼吸功能障礙與CO2潴留傾向時慎用。制劑為5%高張液(1ml=0.6mmol/L),l.4%溶液為等張溶液。緊急搶救時,亦可不稀釋直接靜脈推注。

            (2)乳酸鈉:在有氧的條件下經肝臟分解后產生HCO3-而發(fā)揮作用,糾正酸中毒作用慢,在缺氧、肝功能差(如新生兒、肝臟疾病)、乳酸潴留性酸中毒(如心源性停搏、呼吸暫停)等情況下,不宜選用乳酸鈉糾正酸中毒。制劑為11.2%溶液,l.87%溶液為等張液。

            3)谷氨酸鈉:除能糾正酸中毒外尚有去氨的作用,伴有肝功能損害時可選用。制劑為28.75%溶液,2.5%溶液為等滲溶液。若補液中含鈉量過高,而又需補充鉀鹽者可將谷氨酸鉀代替谷氨酸鈉,因含鉀鹽,補液速度受限。

            3.氯化鉀  糾正低鉀血癥或在補充繼續(xù)損失液及生理需要液中均需氯化鉀。靜脈滴注氯化鉀的濃度為不超過0.3%,制劑為10%溶液,不能直接靜脈推注,否則引起心肌抑制而死亡。

            4.氯化銨  用于糾正低氯性酸中毒,l/6M(O.9%)為等滲溶液,NH4+在肝內與CO2結合成尿素,釋出H+CI-,使pH下降。心、肝、腎功能差者忌用。

        5.混合液  把各種等滲液體按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揚長補短,使其適合生理或治療上的需要。

        五、兒科幾種常見病的液體療法注意事項

            (一)新生兒的液體療法

           新生兒補液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新生兒尤其是出生后的最初幾天,每天生理需要的水量比嬰兒少,每日總液量要適當減少。腎臟對水的調節(jié)能力差,補液速度要慢,太快會出現水腫。②新生兒電解質調節(jié)能力差,腎臟排泄氯、鈉少,補入的電解質成分要適當減少。③新生兒生后幾天內血鉀濃度較高,一般計算液體療法時不必另外補充鉀鹽。即使補鉀,其量比嬰兒少,濃度不超過20mmol/L。④新生兒肝臟未發(fā)育成熟,尤其未成熟兒對乳酸鹽的代謝速度較慢,酸中毒時首選碳酸氫鈉。⑤新生兒脫水和酸中毒的癥狀不明顯,有時需從病史及液體出入量來評價。

            (二)嬰幼兒急性肺炎時的液體療法

            嬰幼兒一般肺炎時而會發(fā)生明顯的體液及電解質紊亂; 重癥肺炎時會出現水鈉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所以液體療法時應該:①如進食不足,僅補充每日的需要量6080ml/kg。為了避免增加心肌負擔,靜脈滴入的速度要慢,張力低(1/31/5張),以防止出現心功能不全。②出現呼吸性酸中毒、堿中毒或混合性酸中毒時,首先要改善肺內氣體交換功能,不必急于糾正電解質紊亂。③肺炎合并腹瀉時,補液量按腹瀉補液總量的3/4計算。

            (三)營養(yǎng)不良伴腹瀉的液體療法

            營養(yǎng)不良性腹瀉小兒在臨床處理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重度營養(yǎng)不良者原先體重已經明顯下降,當腹瀉伴有脫水時往往脫水程度估計過高,在計算補液總量時宜減少1/3的量。補液速度要慢,以免增加心肌負擔。②脫水多為低滲性,血鈉低,補入的液體張力要偏高,以2/3張力為宜。③營養(yǎng)不良小兒腹瀉前機體常伴有低血鈣及低血鉀,腹瀉后可加重其程度,補液過程中見尿后要及時補充鉀鹽及鈣鹽,尤其是酸中毒糾正后更需及時補充。④血糖及血漿蛋白偏低,補液中的葡萄糖以10%5%更優(yōu),可以糾正血糖偏低的現象。另外,必要時可輸入氨基酸、血漿或全血、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

        六、口服補液

            口服補液(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 UNICEF)向全世界推薦用以治療急性腹瀉合并脫水時的一種溶液?诜a液結合繼續(xù)喂養(yǎng),對降低發(fā)展中國家急性腹瀉的死亡率作出了很大貢獻。因此,口服補液是腹瀉治療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發(fā)展。

            ORS治療脫水的理論基礎是小腸黏膜細胞的Na+-葡萄糖耦聯轉運機制。即小腸上皮細胞刷狀緣的膜上存在著Na+-葡萄糖共同載體,此載體上有Na+和葡萄糖兩種受體,但這兩種受體單獨與Na+或葡萄糖結合時不能發(fā)揮作用,只有兩者同時結合時葡萄糖和Na+才能轉運。由于細胞膜內外濃度梯度的差別,使Na+進入細胞內,同時依靠載體的拖曳作用將葡萄糖等進入細胞。葡萄糖進入細胞后再經易化擴散的方式經細胞底部進入細胞間隙擴散入血。進入細胞后的Na+經過鈉泵的作用,泵出細胞進入細胞間隙,同時Cl-亦被帶出。由于細胞間隙中Na+Cl-濃度偏高,滲透壓增高,水分就被動的從細胞內滲透到細胞間隙,經基底膜上皮細胞下的結締組織后再進入血液。葡萄糖的濃度一般在2%3%時有促進Na+和水最大限度的吸收;如濃度為3%5%并不增加水的吸收,反而滲透壓增高使腹瀉加重。

           ORS作用機制是:口服后可以擴充血容量,調節(jié)體內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全身各臟器的血液灌注。其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是維持人體正常的血液和細胞外液的容量和滲透壓所必需;鉀離子參與人體基本生理過程,包括維持細胞張力,神經沖動傳導,心臟、骨骼以及平滑肌收縮;碳酸氫鈉用于提高體內碳酸氫根濃度,緩沖過量氫離子,治療酸中毒;而葡萄糖是人體主要的熱量來源之一。

            目前ORS有多種配方。1971WHO推薦的第一代標準配方含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加水至lOOOml配制而成。該處方溶于水后,含有Na+90mmol/L,總滲透壓為31Ommol/L,其中電解質的滲透壓為220mmol/L,(2/3張)。此液中的葡萄糖濃度為2%,有益于Na+的吸收,適用于輕度或中度脫水無嘔吐者。此配方的缺點是口味欠佳,患兒難以接受。以后的配方改用枸櫞酸鹽2.9g代替碳酸氫鈉改善了其口味。但這兩種ORS的缺點是含鈉量高,總滲透壓高,僅適用于霍亂等分泌性腹瀉導致的低滲性脫水,作為維持補液,可導致高鈉血癥和高滲性腹瀉的發(fā)生。所以應用時應注意,必要時要適當稀釋。

            20世紀90年代,歐洲兒科與北美兒科胃腸肝病與營養(yǎng)學會分別推出符合發(fā)達國家兒童營養(yǎng)狀況和疾病譜的第三代低滲ORS配方,即將含鈉≤60mmol/L、總滲透壓200250mOsm/L的溶液用于預防脫水和補充繼續(xù)損失量。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可了這類新的口服補液鹽的處方。2006WHOUNICEF根據世界兒童營養(yǎng)狀況和疾病譜推出第三代低滲性ORS配方。低滲ORS配方避免了高鈉血癥的危險,適合目前流行的大多數腹瀉病導致的脫水。

            ORS補液量:如為輕度脫水,則在4小時內喂50ml/kg;中度脫水則在6小時以上時間內喂1OOml/kg。2歲以下小兒每12分鐘喂5ml,年齡較大的患兒可用杯子一點一點喝。如有嘔吐,停止嘔吐后再慢慢給患兒喂服每23分鐘5ml;如果持續(xù)嘔吐,改靜脈補液。

                                            

        來贊一下
        近回首頁
        返回首頁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不卡精品,亚洲自拍三级片在线视频,超碰艹人人在线观看,无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b id="adowh"><abbr id="adowh"><ul id="adowh"></ul></abbr></b>

        <th id="adowh"></th>
        1. <b id="adowh"></b>
          <dfn id="adowh"></dfn>
          <small id="adowh"><em id="adowh"><var id="adowh"></var></em></small>
            <b id="adowh"><menuitem id="adowh"></menuitem></b>
            <del id="adowh"><form id="adowh"></form></del>